“遗嘱前置”折射年轻人观念转变

日期:04-05 来源:未知

  近日,《中国青年报》一项关于年轻人开始立遗嘱的报道显示,“中华遗嘱库”近三年来共有357名“00后”立遗嘱,他们基本上属于在校大学生,有些刚工作不久。


 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,立遗嘱是为了交代生前身后事,为遗产继承人定纷止争,因与“去世”“死亡”等字眼挂钩,很多人较为忌讳。

  如今,“00后”开始谋划看似遥不可及的财产处置,并坦然将其当作一份成年礼,体现的是社会观念的转变,也彰显了年轻一代对于法律、生死、财产等的态度。

  立遗嘱呈现年轻化趋势,与国家持续推进法治建设密切相关。根据《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(2021年)》,2021年全国各地共组织“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本行”线下线上普法活动近百万场,普法受众2.17亿余人次。可以说,这种地毯式、多层次的普法工作,已将法治思维深深“嵌入”年轻一代的头脑中,他们不再将立遗嘱看作一件沉重的临终仪式,而是当作一名自然人应当享受的法律权利。

  《2022中华遗嘱库白皮书》发布的数据显示,中华遗嘱库目前登记保管的遗嘱中6362份已生效,其中有28.1%来自90后,5.6%来自00后。村上春树说,“死并非生的对立面,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。”年轻一代将设立遗嘱的程序前置,作为人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,某种程度上说明他们已经能够泰然对待人世间的生死。

  另外,年轻一代成长于互联网时代,几乎所有人都储蓄了多种孳息于网络的新型财产,包括游戏装备、社交账号等虚拟财产。而且,互联网为一些年轻人提供了可观的红利,不论年龄、学历、身份地位,只要付出智力劳动就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,并且受到法律保护,譬如网文、短视频分成等,这也使得年轻一代形成了“超前”的财产观。

  无论是出于对人生的未雨绸缪,对财产的珍视和保护,还是出于对家人朋友的感激,年轻人立遗嘱都无可厚非,这也有助于其形成更健全、成熟的生死观、财产观、法治观。


上一篇:“科技母婴”概念逐渐走俏 一个“奶爸”的“二次创业”
下一篇:1万平方米的“耕作”,保护珊瑚的“海底农民”

联系我们:中侦之窗
本站所有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、由企业负责,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,也不承担您因此而发生或交易致使的任何损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