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顾事实蹭流量,警惕“社会纠纷爆网”乱象
日期:06-14 来源:未知警惕“社会纠纷爆网”乱象,否则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。
社交媒体的发达,给了每个人便利发言的机会。通过网络曝光或围观社会纠纷,也越来越成为一些人倚重的维权方式。社会纠纷事件因为往往发生在大家的身边,围观发言门槛低,很容易引爆网络舆论。但近来发生的一些事件,却并不总是沿着公平正义的轨道进行,不少事件因为各种原因偏离轨道,造成“非正义”的结果。
不论是当下依然沸沸扬扬的“大叔未偷拍仍遭女研究生曝光”一事,还是此前的高铁“掌掴事件”等,这些纠纷在上网与传播过程中,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扭曲与失真,引发激烈舆论风潮,严重伤害了当事人权益,造成舆论分裂、性别对立等不良现象。这种“社会纠纷爆网”乱象,当引起警惕和反思。
观察这种乱象,总体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。
首先是“不顾事实蹭流量”。如今,有些博主或网红,只要是为了流量,不惜造谣生事;有些事件当事人不顾事实,甚至歪曲事实,博取流量。一些营销号深谙流量密码,以耸人听闻的“事实”造势涨粉。他们或许达到了赚取流量的目的,但事实与公正却“飞入黄花寻不见”。
其次是“不信法律信网友”。在一些纠纷中,明明已经有了符合法律的处理结果,但当事人为了博取舆论同情,夸大矛盾冲突编写“小作文”。这种心态背后的逻辑是,当事人想通过网友围观,形成舆情事件,给执法部门制造舆论压力,从而得到有利于己的结果。
第三是“断章取义带节奏”。“有图未必有真相”,视频也是所见非所实。区区几十秒的短视频,掐头去尾、避重就轻,更容易为舆论场提供看似逼真的“事实”或“真相”。有的人是希望通过这类视频,把节奏带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;有的围观者可能并没有主观上的恶意,但“断章取义”式发布往往就带偏了节奏。
第四是“煽风点火搞事情”。在纠纷面前,有些网友非但缺乏同理心,而且怀揣着“看热闹不嫌事大”的心态,在各种热点事件下推波助澜,上纲上线,甚至网暴当事人,影响恶劣。在有些网友那里,朴素的正义与善良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股非理性的多巴胺狂欢,这是网络社会最需要警惕的一种乱象。
以上四种乱象,在诸多“社会纠纷爆网”事件中,已相当普遍且典型,理当引起重视。需要申明的是,通过网络维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,但若这种维权方式异化成了无视事实的谎言编织、刻意夸大甚至恶意构陷,就需要我们及时反思,并试图跳出这一怪圈。
首先,从网民的角度而言,大家仍然需要强化这样一种意识——网络发言既是权利,也是责任。每一个网民都需要珍惜手上的表达权与监督权,在身处或围观一起纠纷时,当尊重基本的事实和法律,保持起码的理性,守护好言论表达的责任与边界。
另外,有关方面需要加强“以案普法”的工作力度。此类事件若是与执法部门相关,涉事部门需要及时公布调查结果,还原纠纷真相,主动以案释法,对公众疑惑的地方“掰开了说”,以防类似事件再次上演,起到真正定分止争的社会效果。
最后,需要加强网络公民素质教育。根治网络暴力、“社会纠纷爆网”乱象等,加强网络公民素质教育是重要环节。中小学和大学不妨开设专题课、选修课,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素养,增强法律意识,了解网暴的危害等等。同时,也要让大家意识到,参与网络事件讨论,本身也是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式之一,自当遵守网络伦理。
在“社会纠纷爆网”乱象中,遭受危害的绝不只是相关当事人,若置之不理,这把火可能会烧到每一个人身上。“吃瓜群众”也可能成为“人肉对象”,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承受网暴之重。
上一篇:公厕装着透明门,低级错误不该犯
下一篇: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机务段被约谈
联系我们:中侦之窗
本站所有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、由企业负责,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,也不承担您因此而发生或交易致使的任何损害。